close

控制腰圍 預防糖尿病


衛生署最新的研究發現,國人平均每十個人就將近有一個人是糖尿病患者,糖尿病也是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第五的殺手。

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出問題而造成的疾病,雖然與遺傳有關,但是生活習慣更是誘發糖尿病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,現代人吃得多動得少,腰圍變得愈來愈大,腰圍變大,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變大了。

腰圍增大,代表堆積在腹部,包裹著內臟的脂肪變多了。以前認為脂肪就是過剩熱量的儲存型式,事情其實沒這麼單純。

研究發現,太多的內臟脂肪,會影響身體的荷爾蒙分泌,干擾新陳代謝。例如內臟脂肪太多,會讓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。

胰島素是什麼?

這是一種能讓糖分順利送到細胞中利用的荷爾蒙,當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,或胰島素不能有效被細胞利用時,血中的糖分就無法有效代謝,糖分升高,就會異常,成了糖尿病。

衛生署最新的研究也發現,青壯年男性的平均腰圍,在這十年間粗了七、八公分,女性好一點,但是平均也增加了二到六公分。所以國人罹患糖尿病的比例也愈來愈高了。

一般提到糖尿病的預防,就會提到要注意控制體重與減肥。其實減肥的關鍵,就是把過粗的腰圍減下來,但是「縮減腰圍」有時比「減輕體重」的難度還高。因為要瘦腰,就得貨真價實地減去腰與腹部的脂肪,這是長期抗戰,不是三兩天就可以達到的。養成長期的良好生活習慣,就成為控制腰圍的重點。

把腰圍控制好的好處不少,不但有助預防糖尿病,還可以防治代謝症候群,如高血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肥胖等新陳代謝紊亂的狀態,也是心血管疾病、腦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的主要元凶,以後有機會再來細說。

下周來說說一些控制腰圍的實用方法。至於量腰圍的位置,和一般我們買褲子量腰圍的位置有點不一樣。取肋骨最下緣和骨盆最上緣的中間地方,用布尺貼著腰但不要壓下去量即可,大約在肚臍上方幾公分。非常簡單,很容易作。


(刊登於7月2日人間福報)


現代人腰圍愈來愈粗,一般都會說是吃太多、動太少的結果。這句話是沒有錯的,但還可以說得更完整一點。現代人的腰圍之所以愈來愈粗,和坐得太久、運動太少,晚上吃得太多,工作壓力太大,生活作息不正常都脫離不了關係。

研究發現,坐得太久,分解脂肪的酵素會逐漸失去活性;晚上吃太多,無法消耗,就會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;壓力太大,一方面會刺激壓力荷爾蒙的分泌,讓身體保留更多脂肪,另一方面,也讓某些人更容易藉由大吃大喝來紓壓,而不自覺地吃下過多熱量。

所以要改善腰圍,與其問要吃什麼,不如先從生活習慣上作些調整。

既然久坐不利脂肪的代謝,上班族白天工作時最好不時起身,即使伸展一下筋骨都好,這樣都可以活化脂肪的代謝;晚餐如何減量?如果有一桌子的美食誘惑怎麼辦?最好的方法是細嚼慢嚥,慢慢吃,慢慢嚼,吃到八分飽。細嚼慢嚥的好處,是可以給大腦足夠的時間釋放飽足的訊息,不會吃得過量。

紓壓的方法很多,養成運動習慣最是一舉兩得。出門走走就是很好的運動了,即使在家看電視,也應該要不時起身作作伸展操。宵夜是不適合吃的,這些熱量最適合拿來養鮪魚肚。

有些營養素有助熱量與脂肪的代謝,如維生素B群,可以從全穀、豆類、綠色蔬菜等天然新鮮的食物取得。有一種叫膽鹼的營養素,更是直接促進脂肪的新陳代謝,黃豆、山藥、蛋黃、肝臟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膽鹼。

營養均衡尤其重要,只要營養均衡,身體自然能夠自我合成許多有益於脂肪利用與代謝的物質。即使減肥,也要攝取均衡的營養。

量腰圍與體重最好是把時間與條件固定下來。例如在早上睡醒,上完廁所,還沒進食早餐之前。少了其他因素的干擾,更能真實反應控制體重與腰圍的成效。也不需要天天量,大約一個星期量一次就可以了。

控制體重與腰圍,不求速效,只求自我調整,讓自己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趨於健康,糖尿病等中老年慢性疾病,也就會離你更遠了


(刊登於7月9日人間福報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e9723 的頭像
    jee9723

    阿志的網路筆記

    jee9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