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糧荒,全球政經未爆彈

‧徐麗玲 2008/02/22 
 
  加拿大中部草原省的農民近來都眉開眼笑。節節上漲的國際穀物價格,促使當地許多早已荒蕪的農地恢復生機。幾十年來陸續外移的人口突然回流,還有眾多其他省份的居民遷去落戶創業,房地產市場呈現30年難得一見的榮景。

  這一切都是拜全球穀物需求激增、價格飆漲所賜。從2006年中開始,長期供貨充裕、價格穩定的小麥、玉米等穀物,突然在國際市場上成為搶手貨,2007年全球小麥和黃豆價格都暴漲了70%(這個意思是說,相關產業與區域的基金可以買嗎?)。

  供需失衡推動價格不斷衝高,上週傳出全球小麥庫存量降至30年來最低水準,美國小麥庫存也降至1948年以來最低水準的消息,刺激美國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麥價格登上歷史新高。至今,玉米價格較過去翻升了一倍,黃豆價格漲升將近一倍,其他包括大麥、扁豆等農產品價格也都是瀕臨歷史新高。

  全球穀物供需失衡主要是由三個因素所促成的。

  第一是中國和印度經濟起飛帶動人民所得提高,中產階級興起,積極追求更高品質的飲食。原本以米食為主的社會,在生活漸趨富裕之後,人民的飲食習慣改變,開始喜歡各種小麥製食品,包括南韓、台灣在內的亞洲地區對小麥的需求也都持續增加。

  其次則是全球氣候異常,天災頻傳。本是全球主要穀物生產地區的澳洲、烏克蘭等國都面臨長期乾旱,嚴重影響穀物產量,以致於全球庫存量不斷走低,但需求量卻持續增加,價格自然居高不下。而近來肆虐中國大陸的雪災,將使全球糧食供應緊絀的情況更加嚴重("明天過後"的現實版,最讓人擔心的是這只是個開始)。

  不過,第三個因素卻可能是觸動全球食品價格飆漲連鎖效應的關鍵。由於國際能源價格攀高,美國和巴西致力於發展生質能源,作為主要原料的玉米因而供不應求。經濟學家認為,去年全球對玉米的需求激增,美國大力推動生質能源必須要負60%的責任(這也牽涉到壓力團體的政治運作)。

  2000年時,全球以玉米生產的乙醇燃料產量為200億公升,至2007年增加為600億公升。而在2008年1月份,美國的產量就已達到60億公升,預料今年單是美國的產量就可創下520億公升,全球產量將再創新高。

  聯合國的食品暨農業組織在其年度展望報告中指出,在美國政府的補貼獎勵之下,今年美國用於乙醇生產的作物產量將會增加50%,犧牲的則是其他糧食作物的生產,受影響最大的將是小麥。農民一窩蜂把其他作物的農地改為種植玉米,結果導致其他穀物產量減少,價格同步上漲。

  據加拿大Lethbridge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Kurt Klein的分析,美國現在用於生產乙醇燃油的玉米數量,比加拿大全部穀物產量的總和還要高。換言之,全球玉米產量並未減少,反而是大量增加,只是人類都吃不到。

  這對全球食物供應的衝擊巨大,因為生產75公升(亦即約一輛車的油箱容量)乙醇燃油所需的玉米數量,就相當於一個人維持每天2000卡路里標準飲食一年的用量。此即表示,一個人犧牲一整年的飲食所需,只能讓一輛車加滿油而已(荒謬)。

  玉米同時也是家畜的主要飼料,畜牧業的成本隨之上升,肉類及奶類產品價格也就跟著水漲船高。隨著中產階級興起,亞洲地區對奶製品的需求量激增,如今市場上盛行的說法是:全球對牛奶需求的成長速度遠超過對原油的需求,牛奶將是新原油(畜牧業的發達,代表更多的糧食需求,動物也要吃呀,而且早就不只是吃草了)。

  對於加拿大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來說,全球農產品價格飆漲是數十年來難逢的機運,農民對加國可望成為「全球食品雜貨店」雀躍不已。但是對糧食需求殷切的國家來說,這卻是糧食危機即將爆發的徵兆。

  聯合國的食品暨農業組織就警告,穀物價格的漲幅已令貧窮國家難以負擔,目前全球有36個國家正面臨糧食危機,主要是在非洲、南亞和中美洲。該組織注意到,穀物價格高漲導致食品短缺,在某些地方已經引起社會不安。最近墨西哥發生數起抗議活動,起因就是薄餅價格節節上漲,令低收入的人民難以負擔,不滿情緒於是爆發(人吃不飽,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的)。

  另一種型態的保護主義也在部分國家開始出現。在供需失調的壓力之下,原本對外出口穀物的國家不得不考慮限制出口,優先供應國內所需。中國大陸已經對小麥、大麥、燕麥、玉米、稻米和黃豆等的出口,加徵5-25%不等的出口稅,以確保國內的貨源穩定。

  食品價格高漲影響全球各地人民的生活,然而經濟開發程度愈低的國家,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就愈大,對於生活水準的影響就更顯著。經濟學家擔心,所得重分配的大倒退正在悄悄進行,結果將使貧者更貧,而且在低度開發地區的情況將尤其嚴重,各種社會、政治效應都將陸續出現。能源危機受到全球重視,糧食危機的威脅更須妥善因應(台灣的政客思考過這個問題嗎)。

【2008-02-22 聯合新聞網】 

 

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

2008/02/22 
【經濟日報/編譯陳家齊】


  國際油價飆上100美元、金融信用緊縮可能都還不算是嚴重的問題,與即將來臨的糧食短缺危機相比,前兩者對世界的衝擊可能只是小巫見大巫。

  在高盛公司召開的分析師會議中,分析師柯瑞(Jeff Curie)表示,目前的商品漲勢是全面性的,從原油、玉米到小麥都在上漲,「未來12到18個月,我們認為許多類別的商品都將陷入(短缺)危機。而農產品將是風暴的核心。」

  這種情況和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不同。油價飆漲對已開發國家消費者的衝擊,可能只是少開點車、節衣縮食。而糧價飆漲的影響範圍卻更全面,對飢餓邊緣的貧民構成致命危機。

  從一項指標可以看出,糧價已漲到令人不安的程度,起碼已讓對政情敏感的官員寢食難安,決定出手管制。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(WFP)統計,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活在糧價管制中。

  然而柯瑞認為,糧價飆漲只是全球資源錯置的冰山一角。依照經濟分工的常理,嚴重缺乏可耕地的沙烏地阿拉伯,應該把賣油所得積極購買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玉米田;而相對地,需要原油的美國應該收購沙國的油田。

  然而政治上的互不信任,使這種資源分配不可能實現,甚至造成資源錯置更變本加厲。美國為了「能源自足」,以昂貴的成本把玉米提煉成燃料;而沙烏地阿拉伯則不惜血本地淡化海水,在沙漠裡栽種農作物。

  政治因素造成的資源錯置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,也因此高盛強力看好農產品的多頭行情。但對仰賴糧食救濟的難民來說,這波商品大多頭等於是他們的斷頭臺。

  聯合國糧食署官員表示,由於糧價飆漲太快,他們現在的預算只夠填滿非洲難民糧食配給杯的三分之二。從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信用緊縮危機,促使國際資金轉進原油、黃金等商品市場,而最後,卻可能是最不起眼的黃豆,將重創這個世界。

(取材自英國金融時報)

【2008-02-16 經濟日報】



綠色燃料真的環保?生質能源在歐洲掀起爭議
鉅亨網林佳萱.綜合外電
2008 / 02 / 24 星期日 00:32  

  歐盟已經宣佈,將大幅提升使用天然氣與生質柴油的比例,但根據德國《明鏡週刊》報導,批評生質燃料的反面意見也持續增加。許多人認為,和傳統的化石燃料相比,生質燃料可能更不環保,這個問題在歐洲充滿高度爭議性(很多事物都是這樣,只有口號好聽,自我感覺良好而已)。

 
  開車經過歐洲鄉間,高速公路旁一望無際的農作物、美麗金黃的油菜花田,這是最能輔慰人心的大自然景色,一想到自家車子使用不傷環境的生質柴油,歐洲人踩油門踩得更放心了。不過歐盟最新發布的報告裡,除了續提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20%、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外,鼓勵生質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做法,卻逐漸引發不同聲音,有些環保團體開始挑戰歐盟這項方針。

  曾經參與生質燃油危害研究、英國綠色政黨的議員Andrew Boswell博士接受德國《明鏡週刊》訪問時表示,生質燃油會對環境造成巨大衝擊,引發社會問題(例如熱帶國家把農地拿去種生質作物)。他認為這並不是一條可行的路。

  一般對生質燃油的認知,是生質作物在成長過程中吸收大量溫室氣體,執行碳中和,植物成熟後又可提煉為能源,對許多國家來說相當有利可圖。因此擁有廣大森林的國家例如阿根廷或印尼,將大量樹木砍倒焚燒,闢出可以種植大豆作物的農場。結果濫墾焚燒的過程裡,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、能進行碳中和的雨林與泥塘和也付之一炬,為種植高經濟價值的生質作物,自然反而承受雙倍損害。據此, Boswell及其他環境學家提出的證據是滿嚇人的。

  2006年10月公布的氣候變遷經濟影響評估(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)中估計,砍伐森林以及各種土地使用變遷,引發全世界 18%的溫室氣體排放,換句話說,生質燃油加速了整個過程。

  綠色和平組織農業專家Alexander Hissting也反對使用生質燃油,他認為大力鼓吹採用「農作能源」將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─因為生產生質燃油成為畸形工業。他舉例,在印尼這種放棄種植糧食作物改種能源的舉動,就像在掏金致富。

  不過,歐盟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。在歐盟最新的報告中,特別強調生質作物必須在環境保持一定水準的前提下生產,此外,歐盟也希望將來自保育區、雨林區、或伐林新闢農場的生質作物列為違禁,不得使用。

  但有批評家對於此產地定義的問題抱持懷疑,他們認為此時談產地檢驗,缺乏完整的證明標準,而生質燃油供應鏈又出乎意料的複雜,歐盟這項出自善意的規定是否能夠照做,恐怕相當困難。

  連歐盟的科學家也有疑慮:使用生質燃油的好是否比現實成本還重要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舉出最近 Joint Research Center未出版的研究指出,歐盟執行委員會的科學家表示,歐盟設定由生質能源取代 10%化石能源的目標,究竟能減少多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在很難說。但為了推廣生質能源,2020年歐洲的納稅人必須掏出錢來負擔 330-650億歐元的補助金(瘦了納稅人,肥了誰呢?)。

  環境科學家表示,並不只有使用石油才會排放溫室氣體,事實上,北方國家耕種農作,例如美國種植的玉米或歐洲種植的油菜都對氣候有危害。玉米或油菜大量消耗氮元素,農夫得用大量氮氧化物的肥料,氮氧化物一旦被釋放到大氣中,產生的熱是二氧化碳的 300倍,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Paul J. Crutzen估計,油菜提煉的生物柴油可排放比石油多 70%的溫室氣體,美國常用的玉米煉製生質燃油,則排放比石油多 50%的溫室氣體。

  另一個最近備受關注的話題,是當農地轉種能源作物後,糧食價格開始上漲。大豆和玉米糧價上漲令開發中國家受創很深,在墨西哥、摩洛哥、塞內加爾等地,糧價飆升接連引發了暴動。去年10月,聯合國特使報告「吃飯的權利」由特派員Jean Ziegler完成,Jean Ziegler呼籲,至少停用生質能源 5年以平抑糧價,他表示,拿可耕地來種能源作物,對飽受饑荒摧殘的人來說簡直是大災難。

  逐漸有國家採納這類批判生質能源的意見,去年秋天,加拿大魁北克省宣布終止栽種生質作物來製造生質能源用乙醇,今年 1月21日英國下議院環境審查委員會也呼籲停止對生質能源的逐漸依賴。議長 Tim Yeo對路透社表示,現在多數的生質能源對環境仍有不利的影響。

  不過顯然這個議題在歐洲內部仍充滿爭議,歐盟對英國下議院的舉動頗不以為然,歐盟執委會能源部長 Andris Piebalgs表示,歐盟執行委員會完全不同意英國下議院做出來的這項報告。但聽在環境科學家如 Boswell的耳裡非常受用, Boswell認為這個問題存在好幾年,現在應該要受到英國政府的重視。


評:幾篇相關報導,作個記錄,黑色是報導,紅色是未經大腦的OS,再輔以黃色作重點標記

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的營養問題就是"營養過剩",這世界已經悄悄在改變。能源與農糧問題會是未來數十年地球人不得不面對的複雜功課

話說回來,台灣政府也在努力推廣生質能源,是否先經過"精算"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e9723 的頭像
    jee9723

    阿志的網路筆記

    jee9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